文:Forza Horizon
在介紹歐美鬼片之前,得先澄清一個概念。
那就是:此鬼非彼鬼。

在亞洲尤其是東亞等國鬼片中出現的「鬼」,往往是人死後的靈魂或是怨念。
而歐美鬼片當中,則很少出現那種人死之靈魂化作的惡鬼,也很少有厲鬼複仇、怨念不散的橋段。
歐美鬼片當中的「鬼」,不是單指「ghost(幽靈)」,而是統指「evil(邪物)」
歐美地區基督教文化占據主流地位,因此歐美鬼片裡的「evil」有別於佛教信仰濃重的中、泰以及泛神論信仰普遍的日本。
中國鬼片當中的「鬼」,是死後沒有進入輪回的靈魂,大多擁有活著時的記憶和情感。

日本鬼片當中的「怨靈」,是怨念的化身,往往會徘徊人間、禍害人世。
而是在歐美鬼片當中,受基督教善惡二元論的影嚮,「鬼(evil)」一般是指純粹邪惡的化身、是惡的具體體現,不像中、日、泰等國的「鬼」,要麼是背負著深仇大恨、要麼就是有著未了的執念。
evil是個極其寬泛的詞,一切實體或靈體,人形或非人形的,遠到上古魔王撒旦、近到精通邪術的女巫,只要是具有邪惡屬性的超自然存在,都可以稱之為「evil(魔鬼)」,只要是涉及這類題材的電影,都可以稱得上是「鬼」片。

對「鬼」的理解不同,也導致了歐美鬼片五花八門、風格各異:「鬼(evil)」的形象也千差萬別。(所以本文討論的鬼片範疇,會比大多數人理解得要大)
根據表現方式和恐怖元素不同,我把歐美地區的鬼片大致分為這五個大類:
血漿B級片風、中世紀哥特風、懸疑驚悚風、克蘇魯神話風以及宗教寓言風。
五大類型,一一盤點。
1.首先,來說說數量最多、最常見的一種:血漿B級片風
故名思義,這種類型的鬼片一大突出特點就是血漿四濺、斷肢橫飛。
比較著名的有《鬼娃回魂》系列、《鬼哭神嚎》系列、《鬼驅人》系列、《猛鬼街》、《猛鬼追魂》系列等….

《鬼驅人》系列
血漿cult風格的鬼片大多制作成本較低、拍攝周期較短,大量運用血液、屍體、蛆蟲等視覺沖擊力強的元素。
帶給人的往往不是頭皮發麻、而是胃中作嘔。

其實早先歐美鬼片的主流風格並非如此,這種轉變還得追溯到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美國恐怖片新浪潮」。
上世紀60年代之後,原本統治恐怖片市場的英國漢默電影開始衰退,同時美國的恐怖片開始崛起。
英國漢默電影的一大特徵就是哥特元素濃厚(稍後會在下文講到),漢默恐怖電影大多取材於古老的民間故事和獵奇的都市傳說,以狼人、吸血鬼、邪惡魔法師等為主角。

漢默公司早期佳作頻出,但後來題材日益雷同,同時電影的故事大多發生在古代,脫離現實生活,缺乏代入感。
時間一久,便失去了最初的新鮮感。
此時的觀眾,迫切需要真正能讓他們嚇得驚慌尖叫的恐怖片。
而美國的「恐怖片新浪潮」便在這一時期應運而生。
比如根據暢銷小說改編的《驅魔人》;斯皮爾伯格的成名作《大白鯊》…

都是恐怖片新浪潮時期的傑作。
而「僵屍電影之父」喬治·A·羅梅羅;B級片大師「約翰·卡朋特」也都崛起於這一恐怖片的黃金時期。

和往常那種講述古老民間傳說的恐怖片不同,這一時期的恐怖片講述的大多都是「可能發生在身邊的事。」
《大白鯊》嚇得不敢游客下水游泳;《驅魔人》給無數小孩留下了童年陰影。
對於美國老百姓而言,和女巫、狼人比起來,鯊魚、天主教這些要顯得常見得多。

也正因為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觀眾才會產生代入感,進而產生恐懼和驚悚。
鬼片作為恐怖片中的一種,自然也受到了《大白鯊》、《異形》等非鬼怪類恐怖片的影嚮,在表現手法上越來越寫實,場景設定上越來越生活化,鬼怪的形象也越來越具象化。
傳統鬼片會大量利用煙霧、燈光等元素來營造詭異恐怖的氛圍,而到了這一時期,則替換成了更具視覺沖擊力的血漿以及假肢,同時更出現出了「喪屍片」這一新的恐怖電影類型。

這一時期的鬼片看起來更為「真實」,但「鬼片」中神祕未知的超自然的元素卻顯得弱了。
很多經典的血漿片裡都沒鬼,鬼怪類恐怖片與非鬼怪類恐怖片的界限也開始變得有些糢糊不清。
在血漿cult風格的鬼片中,「鬼」其實並不是核心,許多所謂的「鬼」不過是「變態殺人狂」、「瘋狂科學家」換了張皮而已。
比如《猛鬼街》,雖是鬼片,和其實和沒鬼的《德州電鋸殺人狂》一樣,都是以各種吸引眼球的殺人方式為賣點的。


如果你喜歡血漿cult風格的鬼片,那麼你大概率也會喜歡《電鋸驚魂》系列、《德州電鋸殺人狂》系列、《死神來了》系列、《月光光心慌慌》系列這些非鬼怪類的恐怖片。
歐美電影市場上的血漿片有很多,但大多都是以各種變態、殺人魔為主角,以鬼怪等超自然生物為主角的血漿片其實只是一小部分,如今的血漿鬼片更多的則是對上世紀經典血漿片的翻拍,但依然不乏佳作,比如《小醜回魂》、《鬼驅人》等,質量都在平均水準以上。

因為历史知名度原因,很多人一提到歐美的鬼片,想到的便是這種血漿B級片風格,但這並非歐美鬼片的全部,歐美地區的電影市場發達、鬼片產量也極多,遠不止這一種風格,若想了解更多,還請接著往下看。
2.中世紀哥特風
在美國恐怖片新浪潮興起之前,在恐怖片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的乃是所謂的「哥特風鬼片」
哥特風是一種美學風格,一般以黑暗、孤獨、恐懼為主題,充斥著巫術、吸血鬼、古堡、荊棘、黑夜、愛情等標志性元素。
哥特風格廣泛應用在建築、服飾、文學、音樂等各個領域,擁有極其獨特的魅力。

哥特風運用在電影領域,則往往表現為一種離奇而又神祕的恐怖感。
性格孤僻的主角;與世隔絕的城堡;飄忽不定的燈光;陰鬱晦暗的氛圍…這些元素構成了哥特式鬼片所獨有的神祕而癲狂的氣質。

歐美地區早期的恐怖片領域可以說是幾乎被哥特電影所占據,這其中尤其以吸血鬼電影最具代表性。
比如《諾斯費拉圖》、《德古拉》…..當今許多吸血鬼的常用設定,幾乎都是出自於這些電影。

除了吸血鬼電影外,還有講述科學怪人的《弗蘭肯斯坦》、《化身博士》等在當時也都十分流行。
與現如今普遍追求代入感、叫觀眾分不清現實的恐怖片不同,哥特式鬼片追求的不是真實感,而是一種遠離生活的「獵奇感」。
追求代入感的,比如《午夜兇鈴》、《鬼來電》,這兩部電影分別以錄像帶、行動電話這兩樣日常生活中極其常見的事物來喚醒觀眾的恐懼,叫觀眾在潛意識中覺得生活中的恐怖無處不在,從而戰戰兢兢、草木皆兵。

但是哥特式鬼片則不會,哥特式鬼片中的場景多是非生活化的,服裝造型也是非日常化的,為的便是塑造一種離奇怪異的疏離感。
這也是為甚麼哥特式鬼片給人的恐怖感不那麼強的原因。

這一特點導致了哥特式鬼片的迅速崛起,卻也導致了他的逐漸沒落。
因為單純以獵奇為賣點的電影,必將被更獵奇的給奪取噱頭。
哥特風鬼片的历史長度與電影本身的历史長度差不多等同,但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才開始真正崛起,不過好景也只持續到六十年代末,就很快沒落了。
在這十年間,市場上翻來覆去都是吸血鬼、狼人、女巫、兇殺、怪物這些元素,單是一個《德古拉》題材,就被翻拍了幾十個版本。

頗有點像前幾年《西游》題材的電影,《西游記》當然是個取之不盡的藝術寶庫,但假如年年拍、月月拍,觀眾也總有厭倦的時候。
哥特式鬼片的核心就是「神祕」,當古堡、吸血鬼這些元素都爛大街了,也就不再具有神祕感了。
為了挽回此類電影的頹勢,制片商在許多電影中都選擇加入虐戀、性暗示等元素作為噱頭,更近一步拉低了哥特式鬼片的品質。

一味追求獵奇,把一切吸引眼球的元素一鍋亂燉,卻沒能豐富其內核、無法跟上電影技術的發展和理念的進步。
在70年代後,傳統的以獵奇為賣點的哥特電影一方面被更新奇的怪獸電影、科幻電影搶占了生態位,另一方面和《活死人之夜》、《驅魔人》、《閃靈》這些這些具有革命性的鬼片比起來,傳統的哥特電影也可以說是遭受了降緯打擊。

在這種背景下,哥特式鬼片被觀眾拋棄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不過,因為哥特文化本身具有的獨特魅力,哥特式鬼片也並未沉寂太久,到了90年代,又迎來了她的複興。
這一切都得從一個叫做蒂姆·波頓的導演說起。

波頓是哥特式電影的狂熱粉絲,也是哥特電影的一大救星。
他與德普合作的《剪刀手愛德華》直接開啓了哥特電影複興的浪潮。
《剪刀手愛德華》雖不是鬼片,也沒有吸血鬼,但講述孤獨、痛苦與愛情的母題,卻與哥特電影的內涵是完全一致的。

同時,《剪刀手愛德華》和那些一味追求獵奇的哥特電影比起來,不論是創意內涵和藝術手法,都有本質的飛躍。
波頓在《剪刀手愛德華》之後,還拍攝了《斷頭穀》、《僵屍新娘》、《黑暗陰影》等哥特電影。
《剪刀手愛德華》制片成本只有200萬美元,卻獲得了超過8000萬美元的票房成績,叫當時的投資人看到了哥特電影的巨大潛力。
越來越多的資金和電影人開始將目光瞄準哥特電影這一類型。
而哥特電影也由原先的小成本電影變得越來越大片化。
比如由好萊塢當紅小生阿湯哥和皮特聯袂出演的《夜訪吸血鬼》;

再比如影壇教父科波拉導演的《吸血鬼驚情四百年》

這些哥特鬼片都是陣容豪華、場面恢弘的史詩級大片。
哥特電影的市場被打開以後,其後的十餘年間陸續出現了《烏鴉》、《人狼生死戀》、《黑夜傳說》、《範海辛》、《生人勿近》等著名哥特式的鬼片。

這一時期的哥特鬼片,一大特徵就是漸漸剝離掉了恐怖元素,轉而側重於對視覺奇觀的塑造;對劇情本身尤其是浪漫愛情故事的刻畫。
比如《吸血鬼驚情四百年》、《人狼生死戀》、《猩紅山峰》等都帶有濃重的愛情元素。

而且和血漿B級風格裡各種造型誇張、張牙舞爪的鬼怪相比,哥特式鬼片中的角色一般都有著精致的外形和典雅的氣質,很難讓人覺得驚嚇和恐怖,比如《黑夜傳說》中的女吸血鬼

尤其是到了前幾年《暮光之城》系列,哥特式「鬼」片更是已經和「恐怖」完全沒任何關系了。
哥特鬼片作為歐美恐怖片的始祖類型之一,到最後卻漸漸脫離了恐怖片範疇,實在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哥特風的鬼片,在我推薦的各類「鬼片」中,算是最不恐怖的一類,非常適合喜歡鬼怪、神祕文化,但驚嚇點又比較低的童鞋觀看。
3.懸疑驚悚風
介紹完了不恐怖的哥特風鬼片,接下來就該來說說真正恐怖的懸疑驚悚類鬼片了。
如果說現血漿B級片的核心是「視覺沖擊」,那懸疑驚悚風鬼片的核心就是「心理恐怖」。
這些鬼片的一大共同點就是並非依賴於誇張的視覺沖擊來使觀眾突然間被嚇得驚聲尖叫,而是通過懸念的營造以及恐怖氣氛的渲染來使觀眾始終處於提心吊膽的狀態。

在這類電影裡,往往充斥著夢境、幻覺、精神分裂等元素,「鬼」也總是似有似無的、不輕易現身。
觀眾與其說是被「鬼」給嚇到,不如說是自己被自己腦中想象的場景給嚇到。
這方面的早期代表作有波蘭斯基的《羅斯瑪麗的嬰兒》、庫布裡克的《閃靈》等…..

可能現在的人看這些影片可能已經感覺不到多麼恐怖了,但對於當時的恐怖電影來說卻具有革命性的影嚮。
因為在這些電影中,首次明確了這樣一個理念:
恐懼並非來自於外界,而是來自於內在。
「最大的恐懼,便是恐懼本身」

這種理念可以追溯到希區柯克的《驚魂記》,在《驚魂記》那場嚇壞許多人的浴室殺人戲中,甚至連一個刀刺入人體的血腥畫面都沒有,恐怖感的營造全依賴於音樂、剪輯、調度以及懸念的應用。

也正因為「懸疑驚悚鬼片」的靈感源頭來自於經典懸疑片《驚魂記》,故而此類鬼片都帶有極強的懸疑片特徵:疑點嚴密、反轉不斷。
比如高分懸疑鬼片《小島驚魂》:

除了《驚魂記》以外,波蘭斯基以《羅斯瑪麗的嬰兒》為代表的公寓三部曲,同樣在恐怖片領域有著理念上的重大創新。

《羅斯瑪麗的嬰兒》全片幾乎可以說是找不到一處血腥驚嚇的鏡頭,但可以說是全程讓觀眾壓抑得喘不過氣來。
這種感覺,也就是波蘭斯基所倡導的「真實恐懼」。
在此之前的恐怖電影,故事大多發生在偏僻的古堡、荒郊的豪宅等遠離日常的場合。
但波蘭斯基的電影卻告訴你,令你害怕的東西不在那些遙遠的地方,而就在在你的牀底、在你的鏡前、在你的被子裡、在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你應當警惕的,也不是那些只存在於傳說中的妖魔鬼怪,而是你的丈夫、你的鄰居、你生活中最親近的人。
牀下有人、鏡中有鬼….這些如今恐怖片中被玩爛了的橋段,其理論支撐就是波蘭斯基作品中強調的「真實恐懼」。
如果你覺得《閃靈》以及《羅斯瑪麗的嬰兒》年代太過久遠,有些看不下去的話,那麼在最近幾年,市場上同樣不乏出色的心理恐怖類型的鬼片。
在這個領域就必須提到華裔恐怖片大師溫子仁了。
和很多好萊塢名導一樣,溫子仁也是以拍攝恐怖片而出道的。

溫子仁最經典的作品無疑是《電鋸驚魂》,《電鋸驚魂》算是融合了血漿片和懸疑驚悚片的許多特點,但《電鋸驚魂》並非鬼片,所以這裡略去不談,只說說溫子仁執導的鬼片:《死寂》、《潛伏》系列以及《招魂》系列。
溫子仁曾提到對他影嚮最大的一部電影就是《閃靈》,而他的作品在風格上也和《閃靈》一樣,同屬「心理恐怖」的類型。
他對恐怖氛圍的營造不依賴於血漿,甚至也不依賴於燈光和配樂,而是依賴於懸念的設定和節奏的控制。

同時溫子仁的作品也摒棄了以前的驚悚懸疑類電影中慣用的精神分裂、心理疾病等元素,不再遮遮掩掩,叫人看得雲遮霧罩。
而是明確了「鬼」的存在,你必須隨時緊繃神經,以防止有某個東西會在角落突然出現。而在影片結尾,往往又會忽然反轉,叫人一邊發抖一邊驚嘆。
簡而言之,對人類心理的解析弱了,但「鬼味」卻更足了,也更加適合純粹的鬼片愛好者。
到了今天,驚悚懸疑式的鬼片其實早已取代了之前提到的血漿B級風的鬼片,成為恐怖電影、尤其是中小成本恐怖電影的主流。
最近幾年這一類型的影片也是佳作頻出,比如《遺傳厄運》、《無名女屍》、《寂靜之地》等,都很值得一看。

4.克蘇魯風
前面提到的三種風格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現在要講的克蘇魯風格的恐怖片,比較起來就很小眾了。
所謂克蘇魯風,和哥特風一樣,都是一種美學風格。
克蘇魯風格是一種反神話體系,宇宙之中有很多恐怖的未知的存在,他們具有強大的力量和恐怖的身形。人類相比之下非常渺小,對他們的探索會導致毀滅性的災難。

克蘇魯神話中的核心設定是舊日支配者、古神、外神等神祗,這些神祗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對於人類沒有任何情感。
人類之餘他們,就像螞蟻之與巨象。巨象翻個身子,就可能壓死一群螞蟻,他們並非對螞蟻有仇,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屁股底下就是一群螞蟻的屍體。
而那些被巨象壓死的螞蟻,也完全不知道自己為何會在忽然之間就被碾成粉末,更不知道他們面前這高牆糢樣的東西,究竟是怎樣的存在。

這也是克蘇魯式的恐怖與其他的恐怖風格截然不同的一點。
那就是:「面對未知的恐懼」
所有的恐怖片都是利用了人類的恐懼心理:視覺恐怖片是「恐懼鮮血和死亡」、心理恐怖片是「恐懼恐懼本身」,而克蘇魯風格的電影,體現的則是人類對未知的恐懼。
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弗蘭克·達拉邦特的《迷霧》以及約翰·卡朋特的《戰栗黑洞》
《迷霧》講述了被困於超市的民眾,在迷霧籠罩、怪物橫行的環境之下求生的故事。

然而電影直到末尾,也沒有明確講述迷霧是如何產生的,怪物又是如何出現的。
這一點就和許多恐怖片很不一樣了,大多數恐怖片都會把鬼是怎麼來的、人是怎麼死的給直接或間接地呈現出來,但《迷霧》卻選擇了一概省略,當然不是導演偷懶,而是唯有如此,才能營造出這種原汁原味的克蘇魯風格:「對未知的恐懼」

《迷霧》第二個巧妙的地方,就在於結局。
許多數災難片、恐怖片,描述的都是愚蠢膽小者先後死去、唯有那些勇敢聰明、具有大無畏精神的角色,才能沖破逆境、絕地逢生。
但是在克蘇魯神話中,卻是截然相反的。
人們理應對未知的事物保持敬畏,知道的越少、膽子越小,就越安全;越是好奇、越是不畏艱險排除萬難,反倒是越危險。
《迷霧》中男主角的最後遭遇就完美印證了克蘇魯神話的這一內涵。

從主題內核上來看,克蘇魯式電影的所表達的往往是「對未知的恐懼」;具體到表現形式上,克蘇魯式電影則必須突出一個「精神污染」
克蘇魯風的恐怖片與血漿B級片,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視覺沖擊力極強。
但是又有些不同。
如果說血漿B級片的核心是:「血腥」;那麼克蘇魯電影的特徵就是:「惡心」
關於「惡心」,有個更為精準的解釋,叫作「精神污染」。
但是看上去血腥害怕還不夠,克蘇魯電影必須叫人覺得扭曲怪異。
我貼兩張圖一對比,大家就知道克蘇魯電影和血漿電影的不同了。
這是血漿電影:

這是克蘇魯電影:

同血漿電影相比,克蘇魯電影往往會大量運用觸手、黏液、肉泥等元素,比起恐懼,帶給人更多的則是極其不適的嘔吐感。
而1994年的《戰栗黑洞》,雖然不是第一部,但卻是將克蘇魯的視覺元素融合地最為完美的電影作品。

雖然在影片內核上,《戰栗黑洞》顯得不那麼「克蘇魯」,但是單憑這些,就足以算得上是克蘇魯式的鬼片了。
除了《迷霧》和《戰栗黑洞》以外,還有一些電影也頗具克蘇魯豐韻。
其中,貼近克蘇魯內核的,有《異魔禁區》、《林中小屋》、《堙滅》、《夜夜破膽》、《科洛弗檔案》

在視覺呈現上具有克蘇魯風格的,則有《著魔》、《活魔人》、《怪形》等。

5.宗教寓言風
說完了上述四大類,接下來要介紹的就是最為晦澀的一種鬼片風格:宗教寓言風。
這也是最能體現歐美文化特徵的鬼片類型。
其實很多鬼片裡面都有基督教文化元素,比如吸血鬼電影裡常見的大教堂、十字架,《招魂》裡的驅魔師…等等,這些基督教元素都能給影片添加一定的神祕和恐怖氣質。

絕大多數帶有宗教元素的鬼片都是偏向於頌揚基督教、否定無神論以及其他宗教的。
比如《儀式》當中:無神論者邁克懷疑上帝,最終被惡魔纏上;

比如《招魂》系列當中:華倫夫婦驅魔最大的武器,就是對上帝的信仰
但也有這樣一類電影,它非但無助於宣揚基督教的理念,反而會叫觀眾在看完電影後忍不住自問:「如果上帝果真存在,為甚麼還會發生如此駭人聽聞的事?」
要說這一類型的鬼片,還得從1973年的一部電影《驅魔人》開始講起,這部電影在當時引起的轟動是現象級的,《驅魔人》不僅是當年的票房冠軍,還是历史上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提名的鬼片。
片中女孩頭部180度大扭轉,以及如蜘蛛一般爬行,都是恐怖電影史上極其經典的駭人鏡頭。

但其實最令人恐懼的,不是這些恐怖鏡頭。
而是影片中透露出的對上帝全能的悲觀態度,對基督教信仰的懷疑。
在《驅魔人》當中,魔鬼幾乎是無所不能的存在,不論是聖經、聖水還是十字架…..基督教徒所信仰、所依靠的一切,在魔鬼面前都毫無作用。
在教義中,具有神聖意義的瑪利亞聖像被魔鬼安上假陽具、並以污血褻瀆。

象徵著純潔的童貞女,則在撒旦的引誘和驅使下裸露下體、當眾小便,作出一系列污穢不堪的動作。

而代表著上帝權威的神父,更是直接慘死在魔鬼手中….

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可能體會不到這種震撼,但對於虔誠信仰基督教的教徒來說,這種信仰被踐踏所帶來的恐懼,絕不亞於電視機裡突然爬出來一個貞子。
這也是為何《驅魔人》會被評選為「史上最令人恐慌的恐怖電影。」

這種有意或無意表達出對上帝懷疑、具有虛無主義傾向的電影,往前,還有伯格曼的《第七封印》;

往後,還有理查德·唐納的《兇兆》

這一類型的電影,和前面提到的幾類給人帶來的恐怖感是很不一樣的。
血漿B級片的鬼片喚起的是人們心中「對死亡的恐懼」
哥特電影喚起了「對历史的恐懼」(黑死病、獵巫運動等)
心理恐怖片代表了「對恐懼本身的恐懼」
克蘇魯電影代表了「對未知的恐懼」
而這種帶有極強宗教隱喻的電影,體現的則是信徒信仰動搖之後,「對虛無的恐懼」。

當然,這五種類型並非是甚麼很嚴格專業的分類,只是我根據自己的觀影體驗總結出來的經驗。
其實許多電影融合了多種元素、混合了不同風格,很難界定它到底是屬於哪一類型的鬼片。
不過,我列出的這五種基本上也涵蓋了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經典鬼片,應該至少有一類,會合你的口味!
—————歐美經典鬼片推薦—————
血漿B級片式:《猛鬼街》系列/《鬼娃回魂》系列/《鬼驅人》系列/《鬼玩人》系列/《猛鬼追魂》系列/《活死人之夜》/《活死人黎明》/《群屍玩過界》/《幽靈船》/《猛鬼屋》
哥特式恐怖:《驚情四百年》/《夜訪吸血鬼》/《德古拉》系列/《斷頭穀》/《僵屍新娘》/《烏鴉》/《生人勿近》/《範海辛》/《我們是黑夜》/《此刻與日出之間》
懸疑驚悚:《閃靈》/《小島驚魂》/《幻影兇間》/《潛伏》系列/《死寂》/《招魂》系列/《鬼影實錄》系列/《無名女屍》/《女巫布萊爾》/《寂靜之地》/《寂靜嶺》系列/《羅斯瑪麗的嬰兒》/《關燈後》/《陰風陣陣》/《身後事》/《死亡錄像》
克蘇魯神話:《迷霧》/《戰栗黑洞》/《林中小屋》/《異魔禁區》/《著魔》/《夜夜破膽》/《活魔人》/《怪形》/《科洛弗檔案》
宗教寓言:《驅魔人》/《第七封印》/《兇宅》/《遺傳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