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戲言
神話傳說中的洞天福地,現實無對照:
玉京山

乃道教傳說中虛皇大道元始天尊之治所,號「玄都」,位於三清境上,大羅天中。山有七寶之城,紫微金闕,城中有七寶玄臺,臺上又生七寶之樹。八株騫樹施枝布葉,彌覆城上八方無極之外,麒麟獅子化生其中,神龍朱鳳悉皆飛翔,無數仙真於此處奉功朝修,灑掃、燒香、散花。此山出五色流泉,又有九色光明,徹照大羅眾天之上。
神話傳說中的洞天福地,現實可能的地址猜想對照:

(又寫作昆侖山)為漢族神話中象徵世界軸心和世外仙鄉的處所,位於中原西北邊緣。傳說中的昆侖山,有城高一萬一千裡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其下有不能浮起羽毛的弱水,外圍還有持續燃燒不滅的的炎火山。昆侖山是天帝下都,有開明獸守其城門。
古代漢族神話認為昆侖山中居住著一位神仙「西王母」,由三足烏侍奉,其宮闕十分富麗壯觀,有「閬風巔」、「天墉城」、「碧玉堂」、「瓊華宮」、「紫翠丹房」、「懸圃宮」、「昆侖宮」,為真官仙靈之所宗。道教傳說又為西王母配上一位「東王公」,後世的小說,將此形象轉變為瑤池金母與玉皇大帝。
理上的的昆侖位置:指西戎國氏族的一支,《書·禹貢》對此有所記載。
東漢經學家認為該處位於青海湖附近,漢書說該地有西王母石室。現今青海省境內被視為西王母石室的地方有兩處:一是西寧市湟源縣宗家溝石室,位於青海湖東南岸;二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二郎洞石室,位於青海湖西北岸。
魏昭成帝時,酒泉太守認為酒泉南山(祁連山)即尚書昆侖所指之處,為昆侖之體,宜祠祀西王母。
指黃河發源地的高山,《爾雅·釋水》所訓釋。
历史上,對黃河源頭有紛雜的認識。漢朝時,誤認黃河源出於於闐南山(喀拉塔什山),於是漢武帝命名該山為昆侖,錯以為塔裡木河註入羅布泊後,會潛行地中流至大禹導黃河水的積石山。唐朝到清朝時,對黃河源頭多次展開過實地勘查,發現星宿海才是黃河源頭,而改認星宿海周圍群山(阿尼瑪卿山或巴顏喀拉山)為昆侖。
清代地理學家試圖調和漢武帝命名的新疆昆侖,以及黃河源出的青海昆侖,於是把古書中的昆侖理解為一道山脈,一片山系,經由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連結在一起,到19世紀,俄國探險家普熱瓦利斯基在地圖上描繪該山系的範圍命名為「昆侖山脈」。昆侖由此擴大為綿延在華夏西境的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脈以及青海地區的一些山脈。
蓬萊山

又稱為蓬萊、蓬山、蓬丘、蓬壺、蓬萊仙島等。傳說渤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萊、瀛洲、方丈,為神仙居住的地方,自古便是秦始皇、漢武帝求仙訪藥之處,其上物色皆白,黃金白銀為宮闕,珠軒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吃了能長生不老。《山海經·海內北經》中就有「蓬萊山在海中」之句;列子卷五《湯問》:亦有「渤海之東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的記載。記載中另外兩座山被傳說中的龍伯國巨人釣去了守護神龜,因此沉沒於海中,「仙聖之播遷者巨億計」。
「八仙過海」的神話傳說,也發生在這裡,相傳呂洞賓、鐵拐李、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藍採和、韓湘子八位神仙,在蓬萊閣醉酒後,展示各自的寶器,淩波踏浪、渡海而去,「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八仙過海,各憑本事」的傳說便由此流傳。
又有一說蓬萊仙島就是指現在的臺灣。另外因為日本的地理分布,也有以蓬萊三島作為對日本的雅稱。平安時代,僧侶寬輔認為「蓬萊山」就是指富士山。《竹取物語》中提到「東海有蓬萊山」,由「蓬萊玉枝」述說富士山的緣起。
十洲三島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有關的傳說約起源於戰國時代,後來這個說法為道教所沿用。
三島
「三島」,在較早期的文獻中稱作「三神山」,通常指傳說中蓬萊(蓬丘)、方丈和瀛洲三個位處「勃海」(約相當於今天渤海)中,神仙居住的島嶼。
根據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的記載,戰國時代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均曾「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遠」,相傳島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藥」,同書卷六〈秦始皇本紀〉亦記載方士徐福曾向秦始皇提及「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然而,不同文獻中「三島」的名稱並不一致,其他傳說中位處「勃海」的仙島亦會被合稱為「三島」。在東漢班固在〈西都賦〉中便謂「濫瀛洲與方壺,蓬萊起乎中央」,以瀛州、方壺、蓬萊並列;又有說法指「三島」為蓬丘、方丈和昆侖。
十洲
關於「十洲」的資料絕大多數源自相傳由西漢東方朔撰寫的《十洲記》。《十洲記》一卷,又名《海內十洲記》、《十洲三島記》,全文以東方朔的口吻,描述「八方巨海之中」的「人跡所稀絕處」,有十個神仙居住、長滿「神芝仙草」等仙藥的島嶼,是渴望成為神仙者夢寐以求的地方。這十個仙島依次為:
祖洲(位於「東海」)特色:不死之草。
瀛洲(位於「東海」)特色:神芝仙草、玉石醴泉。
玄洲(位於「北海」)特色:金芝玉草。
炎洲(位於「南海」)特色:風生獸、火光獸。
長洲(位於「南海」)特色:天真仙女游於此地。
元洲(位於「北海」)特色:五芝、玄澗。
流洲(位於「西海」)特色:昆吾石。
生洲(位於「東海」)特色:天氣無寒暑,芝草常生地。
鳯麟洲(位於「西海」)特色:麒麟、鳳凰。
聚窟洲(位於「西海」)特色:返魂香、猛獸。
历史上的洞天福地,現實中明確地址猜想對照:
道家三十六小洞天
霍桐山洞——周回三千裡,名曰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屬仙人王緯玄治之。
東岳泰山洞——周回一千裡,名曰蓬玄洞天,在袞州乾封縣,屬山圖公子治之。
南岳衡山洞——周回七百裡,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仙人石長生治之。
西岳華山洞——周回三百裡,名曰惣仙洞天,在華州華陰縣,真人惠車子主之。
北岳恆山洞——周回三千裡,名曰惣玄洞天,在恆州常山曲陽縣,真人鄭子真治之。
中岳嵩山洞——周回三千裡,名曰司馬洞天,在東都登封縣,仙人鄧雲山治之。
峨眉山洞——周回三百裡,名曰虛陵洞天,在嘉州峨嵋縣,真人唐覽治之。
廬山洞——周回一百八十裡,名曰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真人周正時治之。
四明山洞——周回一百八十裡,名曰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縣,真人刁道林治之。
會稽山洞——周回三百五十裡,名曰極玄大亢天,在越州山陰縣鏡湖中,仙人郭華治之。
太白山洞——周回五百裡,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北府長安縣連終南山,仙人張季連治之。
西山洞——周回三百裡,名曰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真人唐公成治之。
小溈山洞——周回三百裡,名曰好生玄上天,在潭州澧陵縣,仙人花丘林治之。
潛山洞——周回八十裡,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仙人稷丘子治之。
鬼穀山洞——周回七十裡,名曰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真人崔文子治之。
武夷山洞——周回一百二十裡,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真人劉少公治之。
笥山洞——周回一百二十裡,名曰太玄法樂天,在吉州永新縣,真人梁伯鸞主之。
華蓋山洞——周回四十裡,名曰容成大玉天,在溫州永嘉縣,仙人平公修治之。
蓋竹山洞——周回八十裡,名曰長燿寶光天,在臺州黃岩縣,屬仙人商丘子治之。
都嶠山洞——周回一百八十裡,名曰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仙人劉根治之。
白石山洞——周回七十裡,名曰秀樂長真天,在雲和州含山縣,白真人治之。
岣漏山洞——周回四十裡,名曰玉闕寶圭天,在客州北流縣,屬仙人餞真人治之。
疑山洞——周回三千裡,名曰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仙人嚴真青治之。
洞陽山洞——周回一百五十裡,名曰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劉真人治之。
幕阜山洞——周回一百八十裡,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屬陳真治之。
大酉山洞——周回一百裡,名曰大酉華妙天,去辰州七十裡,尹真人治之。
金庭山洞——周回三百裡,名曰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屬趙仙伯治之。
麻姑山洞——周回一百五十裡,名曰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屬王真人治之。
仙都山洞——周回三百裡,名曰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雲縣,屬趙真人治之。
青田山洞——周回四十五裡,名曰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屬付真人治之。
鐘山洞——周回一百裡,名曰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屬龔真人治之。
良常山洞——周回三十裡,名曰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容縣,屬李治之。
紫蓋山洞——周回八十裡,名曰紫玄洞照天,在荊州常陽縣,屬公羽真人治之。
目山洞——周回一百裡,名曰天蓋滌玄天,在杭州餘杭縣,屬薑真人治之。
桃源山洞——周回七十裡,名曰白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縣,屬謝真人治之。
金華山洞——周回五十裡,名曰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屬戴真人治之。
道家七十二福地
地肺山——在江寧府句容縣界,昔陶隱居幽棲之處。
蓋竹山——在衢州仙都縣(今浙江省臨海市南),真人施存治之。
仙磕山——在溫州梁城縣十五裡近白溪草市,真人張董華治之。
東仙源——在臺州黃岩縣,屬地仙劉奉林治之。
西仙源——亦在臺州黃岩縣嶠嶺一百二十裡,屬地仙張兆期治之。
南田山——在東海東,舟船往來可到,屬劉真人治之。
玉溜山——在東海近蓬菜島上,多真仙居之,屬地仙許邁治之。
青嶼山——在東海之西,與扶桑相接,真人劉子光治之。
鬱木洞——在玉筍山南,是蕭子雲侍郎隱處。
丹霞山——在麻姑山,是蔡經真人得道之處,到今雨夜多聞鐘磬之聲,屬蔡真人治之。
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中,屬地仙侯生所治。
大若岩——在溫州永嘉縣東一百二十裡,屬地仙李方回治之。
焦源——在建州建陽縣北,是尹真人隱處。
靈墟——在臺州唐興縣北,是白雲先生隱處。
沃洲——在越州剡縣南,屬真人方明所治之。
天姥嶺——在剡縣南,屬真人魏顯仁治之。
若耶溪——在越州會稽縣南,屬真人山世遠所治之。
金庭山——在廬州巢縣,別名紫微山,屬馬仙人治之。
清遠山——在廣州清遠縣,屬陰真人治之。
安山——在交州北,安期生先生隱處,屬先生治之。
馬嶺山——在郴州郭內水東,蘇耽隱處,屬真人力牧主之。
鵝羊山——在潭州長沙縣,婁駕先生隱處。
洞真墟——在潭州長沙縣(今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山風景區),西岳真人韓終所治之處。
青玉壇——在南岳祝融峰西,青烏公治之。
光天壇——在衡岳西源頭,鳳真人所治之處。
洞靈源——在南岳招仙觀西,鄧先生所隱地也。
洞宮山——在建州關隸鎮五嶺裡,黃山公主之。
陶山——在溫州安國縣,陶先生曾隱居此處。
皇井(三皇井)——在溫州橫陽縣,真人鮑察所治處。
爛柯山——在衞州信安縣(今浙江省衢州市東南郊),王質先生隱處。
勒溪——在建州建陽縣東,是孔子遺硯之所。
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今江西省貴溪市),仙人張巨君主之。
靈山——在信州上饒縣北(今江西省上饒縣),墨真人治之。
泉源——在羅浮山中,仙人華子期治之。
金精山——在虔州虔化縣,仇季子治之。
閣皂山——在吉州新淦縣(今江西省樟樹市),郭真人所治處。
始豐山——在洪州豐城縣,尹真人所治之地。
逍遙山——在洪州南昌縣,徐真人治之地。
東白源——在洪州新吳縣東,劉仙人所治之地。
缽池山——在楚州,王喬得道之處。
論山——在潤州丹徒縣,是終真人治之。
毛公壇——在蘇州長洲縣,屬莊仙人修道之所。
雞籠山——在和州历陽縣,屬郭真人治之。
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今河南省桐柏縣),屬李仙君所治之處。
平都山——在忠州,是陰真君上升之處。
綠蘿山——在朗州武陵縣,接桃源界。
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澤縣,是五柳先生隱處。
彰龍山——在潭州澧陵縣北,屬臧先生治之。
抱福山——在連州連山縣,屬範真人所治處。
大面山——在益州成都縣,屬仙人柏成子治之。
元晨山——在江州都昌縣(今江西省都昌縣),孫真人、安期生治之。
馬蹄山——在饒州鄱陽縣(今江西省鄱陽縣),真人子州所治之處。
德山——在朗州武陵縣,仙人張巨君治之。
高溪藍水山——在雍州藍田縣,並太上所游處。
藍水——在西都藍田縣,屬地仙張兆其所治之處。
玉峰——在西都京兆縣,屬仙人柏戶治之。
天柱山——在杭州於潛縣,屬地仙王柏元治之。
商穀山——在商州,是四皓仙人隱處。
張公洞——在常州宜興縣,真人康桑治之。
司馬梅山(司馬悔山)——在臺州天臺山北,李明仙人所治處。
長在山——在齊州長山縣,毛真人治之。
中條山——在河中府虞鄉縣,趙仙人治處。
湖魚澄洞——在西古姚州,始皇先生曾隱居此處。
綿竹山——在漢州綿竹縣,瓊華夫人治之。
瀘水——在西梁州,仙人安公治之。
甘山——在黔南,寧真人治處。
王晃山——在漢州,赤須先生治。
金城山——在古限戍,又雲石戍,是石真人所治之處。
雲山——在邵州武岡縣,屬仙人盧生治之。
北邙山——在東都洛陽縣,屬魏真人治之。
廬山——在福州連江縣,屬謝真人治之。
東海山——在海州東二十五裡,屬王真人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