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布衣又出事了。
前幾天,它剛剛因為官網顯示不完整的中國地圖被罰款80萬元—
沒想到,這兩天它的童裝印花再次出現疑似兒童邪典圖案。
有罌粟、鬼臉,還有一段滲人的文字:
「我很害怕,我希望他們停下來,我不想這樣下去,不!!!」
說這句話的孩子四肢扭曲,似乎要被人推下去。
雖然江南布衣給出的理由是:西方藝術繪畫消費者感受會不一樣,但市場監督管理局迅速做出了下架處理。而這已經不是江南布衣第一次出現疑似邪典圖案了。
去年,江南布衣就曾被網友說是「江南怖衣」「江南壽衣」。
一樣是童裝,一樣是駭人的英語——
「歡迎來到地獄」「我只需要一只腳」「讓我摸摸你!」(譯文)
還配上了可怕的圖案:舉著錘子、長著尾巴和三拇指爪子的惡魔,接受捶打、車裂刑罰的人……
如果說成年人講求個性、小眾的設計,也未嘗不可。但它們被印在了常規款的童裝上。原本,設計感是很多家長選擇江南布衣童裝的理由。
出事後江南布衣下架致歉,也沒能讓家長安心,因為他們發現了更多細思極恐的內容—
童裝羽絨服上,一個孩子正在拿槍,嘴裡還念叨著種族滅絕的言論:
「這裡到處都是印第安人。我要用這把槍,把他們炸成碎片。(譯文)」
女孩的蕾絲裙上,印著「HOW MANY KISSES LET ME GUM」,中文翻譯不通。
但這個GUM(牙牀、口香糖),很多網友都說更像CUM(精液),也就是「要多少吻,才能讓我射出來」?
像這樣的內容數不勝數,童裝上隨處可見怪異的圖案——
疑似撒旦、病毒、鐮刀,被剪斷的手、眼睛和嘴巴流血的兔子頭……
心理咨詢師「六日」總結,這些圖案帶有太多邪典元素。
人們一擁而上,將江南布衣童裝疑似存在的問題都發了出來。
江南布衣童裝的線下活動中,有個藍色的螺旋三角星雲,被指帶有相關的戀童傾向。
因為在美國及歐洲,這類標志是戀童癖互相辨認的標志。
江南布衣童裝糢特拍攝圖裡,兩個眼睛是紐扣的男孩。像電影《肌膚》中,眼睛疑似紐扣的妓女。
兩個男孩的手,放在對方靠近襠部的杯子裡;左邊男孩的臀部,還有一只往上在摸的手。
他們的腿,也被處理得很怪異,像是被撕裂架空、人體斷肢分離。男孩還躺在地上、握著長柄蘑菇,並對準眼睛。在網友看來,這些都是戀童的變相證據。
江南布衣童裝的官方微博配圖中,也有大量讓人感到不適的孩童圖片。孩子長著嘴,臉上被噴上了很多不明液體。
既然存在這麼大的問題,這些衣服為甚麼還能售賣?
市場調研、產品線規劃、設計師出圖、設計審核、紙樣制作、出樣審核、大貨生產、質檢、發布、訂貨、上架、銷售……但卻沒有人發現不對勁。
心理咨詢師「六日」表示了擔憂,這些圖案暗含了:
文化的異化;對兒童群體的攻擊,某種癖好的表達;政治立場的暗示。
「人類的語言和品牌聲明會撒謊,但行為和作品不會。」
她用兒童心理學做證明,孩子經常會在游戲間隙、吃完飯後,長時間看自己衣服上的圖案發獃。
「兒童會比成人,更沉浸式地觀察他們衣物的圖案和細節。此外,他們正處在求知欲特別強烈的時期。」
這也說明了為甚麼這件事,會引起家長們這麼強烈的反感、關註以及討論。即便下架了,還是爭議不斷。
因為他們,是孩子的保護者。
隱藏在各處的兒童邪典
這也正是兒童邪典的細思極恐的特點——隱蔽性極強。
它常以兒童喜歡的卡通動漫 IP 形象出現,隱藏在卡通片、兒童劇、木偶劇中。如果不陪著孩子一起觀看,家長可能真的會誤以為是正常的卡通片。
2014年到2017年,YouTube大量出現「艾莎門」影片——
還有綠巨人鋸蜘蛛俠的腿;艾莎的妹妹喝馬桶裡放蜘蛛的水,艾莎懷孕肚子裡流出了一大堆彩球……
很多都是由真人演繹,更容易被小朋友糢仿。
這些內容混雜在兒童頻道中,收割了流量,誇張到上線三天總播放量能達到17億。
這些內容,當時很快就流傳到了國內網路。
2018年初,中國內地也曝光了一批兒童邪典片。
家長隨便點開了一集《小豬佩奇》,發現牙醫拿著比手臂還粗的針管,紮向痛哭的佩奇
這類色彩鮮豔的視頻中,幾乎隨處可見此類血腥、虐待元素——
獵奇的惡心、恐怖內容——
甚至還有很多色情意味的內容,給孩子培養不正常的三觀——
如果不是有家長站出來呼籲、曝光這類視頻,不知道孩子們還要被荼毒多久。
在剪輯兒童片的背後,這個公司是想吸引戀童癖,並將兒童從小就開始異化。
借由童裝這件事,還有很多類兒童邪典的內容也被揪出。
品牌標志、雪糕形狀、廣告創意等,也被認為有性暗示嫌疑。
更不用提,我們經常上網看到的那些垃圾廣告彈窗,或者是網頁裡的貼片廣告了。
這些類兒童邪典的內容,還會存在於各類聯機的游戲當中,比如之前深受孩子們喜歡的、因為涉黃下架的《迷你世界》。
有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在用奇怪的姿勢拍隱私部位,還不告訴父母。結果順籐摸瓜,家長發現游戲聯網版裡有很多黃色小說、色情引導等。
在游戲中可以自定義的部分,有人更新起了黃色小說,並留下聯繫方式讓孩子們加好友,來查看後面的內容。
甚至還有不少人,引導孩子加好友就是為了「互看」。
他假裝自己是個十一二歲的小女孩,去加這些人。盡管在對話中,「她」多次強調自己未成年,告訴對方這樣可能會涉嫌違法。
但對方還是引導「她」,要求脫掉衣服、自拍胸部……
而這樣打著「游戲」「挑戰」的內容,往往很容易激起孩子們的好奇心。
玩游戲的50天裡,會參與各種任務,比如每天4:20起牀、看恐怖電影、割傷自己……最後的結尾,就是誘導孩子們自殺。
「藍鯨」游戲,迅速被拷貝。類似的momo自殺游戲、狗臉賬號,都是打著挑戰的幌子,引導人們參與,最終自殺。
而孩子們喜歡的qq等社交軟體,也在一次次流行的擴列加好友活動背後,隱藏著各種自殺群、約死群。甚至還有各種文愛(文字挑逗)、磕炮(發語音挑逗),邀請哥哥妹妹們參加未成年性愛派對…
這些類兒童邪典以電子毒品的方式,隱藏在深不可測的電子世界裡。
像餓狼一般,等待著狩獵時刻的來臨。
說到這裡,或許還有人覺得,這類內容毒性真的能有那麼強?
因為,有太多起血淋淋的現實事件擺在我們面前——
有一個5歲的小女孩,因為在游戲裡結識了有心之人,將行動電話對準了自己的隱私部位、做出奇怪的姿勢。那些讓她拍照片的人,還提前告知「不要告訴媽媽」。
而在這種影嚮下,受害者不再只有孩子自己。
誰能想到可愛的孩子們舉著行動電話,對準的卻是你的隱私部位,或許下一秒你的裸體可能就已經傳遍全網……
這活脫脫等於直接在身邊,培養出了一個「N號房」。
我們對孩子,總有天然的信任。殊不知,有人正在試圖利用這種信任。
那些兒童邪典,包裹著卡通 IP 的外衣,打上「親子」「幼兒」「教育」的標簽,明目張膽地在兒童頻道播放,避開了家長的監管,實則內容暗黑黃邪。
如果家長不陪著一起看很難發現,更別提它會以漫畫、校門口小賣鋪的收藏卡片、隨處可見的網路短視頻出現……
我們總以為,只要防止孩子成癮就夠了。他們只是愛玩,他們甚麼都不懂,他們永遠不會撒謊……
實際上,很多危害就在我們身邊潛伏著,而孩子的「求救」信號和異常,非常容易就被我們忽略了。
上一個受過欺辱的孩子,下一秒就會成為新的加害者、施暴者。
在日複一日的痛苦中,他們因為害怕被拋棄,從而習慣被欺負,並且學會忍受。
等到家長們意識到事情不妙時,往往就太晚了。
所以,我們希望能從源頭保護孩子們。
無論怎樣說,這件事都與藝術鑒賞無關,欣賞藝術該去美術館、博物館,而不是體現在孩子們的衣服上。
當黑暗邪惡之手伸向孩子,要堅決拒絕。但同時,小視想提醒的是,我們要學會辨別。
就像羅翔老師所言:
「法律不可能創造一個沒有危險的社會……
我們必須允許人們進入到這樣一個危險的世界。
當然了,國家當然可以採取一定的措施,但是他不能採取徹底的絕對主義的家長主義。
這種絕對的家長主義甚至可能造成更大的危險。
往往是那種善良的願望,把人們帶入人間地獄。」
雖然我們不能因為擔心孩子們變壞,就去舉報所有有風險的內容,一棍子打死所有創作者的初心。
讓他們在下一次碰到兒童邪典的時候,能夠回想起父母的那句交待:
「不,這個會讓我不舒服。我必須停下來,並且去跟家長溝通了。」
不必因噎廢食,讓孩子徹底進入真空狀態。
最好的方法,是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